盲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定向行走
(2016年版)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
607
第一部分 ; 前言
定向行走是視力殘疾學生生存與發(fā)展不可缺少的技能之一。定向是指個
體利用感覺信息確定自己在環(huán)境中的位置、自己與其他物體之間關系、物體
與物體之間關系的心理活動。行走是指個體在定向的基礎上,從一個地方移
動到另一個地方的能力。由于視覺缺陷,學生在形成概念、感知環(huán)境以及行
走等方面都受到限制。因此,進行定向行走的訓練,對提高視力殘疾學生的
生活品質,實現(xiàn)終身發(fā)展具有重要和緊迫的意義。
定向行走課程堅持育人為本的理念,根據(jù)視力殘疾學生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
和特點,培養(yǎng)學生理解時間、空間等概念,掌握定向行走的基本知識和基本
技能,具有在各種環(huán)境中定向行走的信心和勇氣,實現(xiàn)安全、有效地出行。
為學生學習其他課程、全面發(fā)展、充分參與和享受社會生活奠定基礎。
一、課程性質
定向行走課程是盲?祻皖愓n程,也是對學生進行潛能開發(fā)、缺陷補償
的特色課程。本課程通過訓練,培養(yǎng)學生自尊、自信、自強、自立的精神,
促進他們感知覺的發(fā)展,形成正確的方位、空間、距離等概念,學會規(guī)劃行
走路線,使他們能安全、有效、獨立、自然地行走。
定向行走課程具有以下特性:
基礎性。強調給學生傳授生活中最必要和最實用的定向行走基本概念、
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為他們走出校園、適應社會奠定基礎。
實踐性。強調以訓練為主要手段,在定向行走實踐中,提高學生的感知
覺能力、定向能力、行走能力、社會交往能力以及參與意識,逐步適應校內
盲校義務教育定向行走 課程標準(2016年版)
608
外各種環(huán)境。
功能性。強調根據(jù)學生的身心特點,充分調動和發(fā)揮學生的本體覺、前
庭覺、聽覺、皮膚覺、嗅覺及剩余視覺等在定向行走中的作用,克服畏懼獨
立行走的心理障礙,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
綜合性。強調培養(yǎng)學生參與意識,在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同時,
到真實環(huán)境中積極開展綜合運用各種技能的訓練。學生根據(jù)路標、線索等確
定行走的方向和路線,在合理應用定向和行走技能的同時懂得規(guī)避風險,在
迷失方向或遇到危險時能夠及時求助。在行走訓練時培養(yǎng)學生學會合理設計
行走線路、描述路線情況、估計出行時間、預計可能遇到的困難、構建整體
的心理地圖,能夠安全有效地到達目的地。
二、課程基本理念
(一)開發(fā)潛能,補償缺陷,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定向行走課程把學生的發(fā)展放在中心地位,強調充分利用學生本體覺、
前庭覺、聽覺、皮膚覺、嗅覺以及剩余視覺等感知覺的功能,認識與理解周
圍環(huán)境,學習和運用定向行走的知識與技能?朔蛞曈X缺陷導致的定向行
走障礙,形成健康人格,實現(xiàn)安全、有效地出行,提升生活品質,為他們走
向社會、適應社會、融入社會以及終身學習與發(fā)展創(chuàng)造最基本的條件。
(二)以實踐為導向,強調“做中學”
定向行走課程是一門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定
向行走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安全、有效、獨立、自然地出
行。觀察、體驗、操作是學生獲得外部信息、提升認知能力、掌握實際技術
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定向行走課程要注重觀察、體驗、操作的過程,讓學生
在各種模擬環(huán)境和真實環(huán)境中學習定向行走技術。
(三)關注地區(qū)差異和學生個體差異,滿足學生需求
定向行走課程的實施應堅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原則。在保證基本要
求的前提下,鼓勵教師根據(jù)環(huán)境條件和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教學實踐中
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選擇和設計教學內容,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和評價
│ ;第一部分 ; 前言 ;│
609
手段,滿足學生學習定向行走的不同需求,增強課程的針對性與有效性。
三、課程設計思路
定向行走課程汲取當代定向行走學科的科研成果,借鑒國內外定向行走
教學經驗,遵循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和盲校定向行走課程的教學規(guī)律,設定課
程目標和課程內容,在提高學生定向行走能力的同時,促進他們身心健康全
面發(fā)展。定向行走課程目標包括總目標和學習領域目標。根據(jù)總目標將課程
內容分為六個學習領域:參與意識、基本概念、基礎訓練、定向技能、行走
技能、綜合應用,并圍繞各領域目標構建課程內容體系。定向行走課程根據(jù)
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劃分為三個學段。第一學段為1 ~ 2
年級,主要在校內環(huán)境中學習和運用定向行走基本技能;第二學段為3 ~ 4
年級,主要是從校內環(huán)境行走過渡到校外環(huán)境行走;第三學段為5 ~ 6 年級,
主要進行校外各種環(huán)境的定向行走綜合應用練習。各學段學習內容相互聯(lián)
系,螺旋式上升,最終達成定向行走課程總目標。
盲校義務教育定向行走 課程標準(2016年版)
610
第二部分 ; 課程目標
一、總目標
發(fā)展學生的感知覺,掌握與定向行走相關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和基本
技能;實現(xiàn)安全、有效、獨立、自然地行走;形成積極進取、樂觀開朗的生
活態(tài)度,提升生活品質,主動參與社會活動,促進身心全面發(fā)展。
二、學習領域目標
(一)參與意識
有對環(huán)境探索的好奇心和對定向行走課程的興趣,形成在環(huán)境中自覺定
向和獨立行走的意識,體驗定向行走成功后的快樂。
(二)基本概念
掌握方向、方位、形體、時間、空間、距離、顏色、無障礙設施等概
念,為正確定向、順利行走奠定基礎。
(三)基礎訓練
提高本體覺、前庭覺、聽覺、皮膚覺、嗅覺及剩余視覺等感知覺能力;
矯正不良身體姿態(tài)及異常步態(tài);克服畏懼心理,消除冒失行為,樹立安全意
識,增強自信心。
│ ;第二部分 ; 課程目標 ;│
611
(四)定向技能
能在學校、家庭等熟悉的環(huán)境以及超市、公園、醫(yī)院、銀行、郵局等較
陌生的環(huán)境中確定自身的位置,辨別方位,規(guī)劃行走路線。
(五)行走技能
掌握導盲隨行、獨立行走、持杖行走等多種行走技能,能在熟悉和陌生
環(huán)境,以及各種天氣情況下,利用有效線索和路標,安全、有效、獨立、自
然地行走。
(六)綜合應用
綜合設計校內學習區(qū)、生活區(qū)、活動區(qū)等區(qū)域之間的行走路線,熟悉路
標和線索,建立心理地圖,能夠獨立或持杖行走。
逐步熟悉校園周邊道路等環(huán)境,了解校園周邊地標性建筑的位置,學習
過馬路、乘坐交通工具等技能。
針對學校所處的環(huán)境以及學生生活的農村、城市、山區(qū)、平原等地區(qū)特
點,綜合規(guī)劃常去的公園、餐館、車站、藥店、超市、銀行、醫(yī)院等目的地
的路線及任務,能夠描述路況,考慮行走時可能遇到的困難、所使用的交通
工具等,構建完整的心理地圖。
主動克服畏懼心理,消除冒失行為,合理規(guī)避風險,學會常用的逃生技
能。掌握接受和拒絕幫助、與他人有效溝通的基本方法,養(yǎng)成文明禮貌習
慣,提高社會交往能力。
盲校義務教育定向行走 課程標準(2016年版)
612
第三部分 ; 課程內容
第一學段(1~2 年級)
一、參與意識
1. 具有對環(huán)境探索的好奇心。
2. 對定向行走課程感興趣。
3. 與同伴交流定向和行走方法。
4. 向教師和家人展示所學定向和行走技能。
二、基本概念
(一)校園環(huán)境
1. 了解教室、辦公室、樓道等教學區(qū)域及其設施。
2. 了解食堂、宿舍、盥洗室、廁所、浴室等生活區(qū)域及其設施。
3. 了解運動場、健身房、花園等活動區(qū)域及其設施。
(二)形體與動作
1. 掌握頭、頸、軀干、四肢等身體各部位的名稱及其相互之間的位置
關系。例如,頭在頸部的上方。
2. 了解觸、摸、抓、握等肢體動作及走、跑、跳、投等全身動作概念,
知道動作過程。
│ ;第三部分 ; 課程內容 ;│
613
(三)方向
1. 掌握前、后、左、右、上、下六個相對方向,以及相對復合方向,
例如,左前方、右上方等。
2. 掌握東、南、西、北四個基本方向,以及基本復合方向,例如,東
南方、西北方等。
(四)其他
1. 了解盲道的行進、止步和轉彎標志。
2. 了解可以輔助行走的器具,例如,呼啦圈、玩具小推車、兒童盲
杖等。
3. 了解與顏色有關的概念,例如,藍天、白云、綠草、紅花等。
三、基礎訓練
1. 了解本體覺、前庭覺、聽覺、皮膚覺、嗅覺及剩余視覺等感知覺對
定向行走的作用,知道或能夠辨認常見的聲音、形狀、氣味、顏色等。
2. 知道正確的坐、立、行姿態(tài),能矯正不良身體姿態(tài)及異常步態(tài)。
3. 能克服畏懼心理。
四、定向技能
1. 學會判斷六個相對方向,以及相對復合方向,并由此定向。
2. 學會判斷四個基本方向,以及基本復合方向,并由此定向。
3. 了解不同時間太陽照射的規(guī)律,能夠利用陽光定向。
4. 在熟悉的環(huán)境中進行方位辨別,例如,我在操場西邊的道路上;圖
書館在我左前方。
5. 學習使用觸覺地圖,了解校門、教學區(qū)、生活區(qū)、活動區(qū)等校園整
體布局。
盲校義務教育定向行走 課程標準(2016年版)
614
五、行走技能
(一)導盲隨行
1. 學會導盲隨行基本動作:接觸、抓握、站位、隨行。
2. 基本掌握導盲隨行技能:向后轉向、換邊、過狹窄通道、進出門、
上下樓梯、入座、集體隨行等。
3. 能在導盲者的引導下隨行。
(二)獨立行走
1. 學會上、下部保護法,能夠根據(jù)環(huán)境變化合理使用。
2. 掌握沿物行走、上下樓梯、進出門、垂直定位、穿越空間等獨立行
走方法。
(三)輔助器具使用
1. 會使用簡易助行器行走。
2. 了解兒童盲杖的結構,學會使用兒童盲杖在身前探索行走。
六、綜合應用
1. 運用所學定向行走技能,熟悉校園行走線路,逐步適應校園生活。
2. 建立簡單的校園心理地圖,知道教學區(qū)、生活區(qū)、活動區(qū)的相對位
置關系,能在校園環(huán)境中定向和行走,并積累經驗。
3. 掌握尋找失落物的方法。
第二學段(3~4 年級)
一、參與意識
1. 主動觀察和評價同伴的定向和行走技能。
2. 能夠示范和分享所學的定向和行走技能。
3. 在學校、家庭及學校周邊等場所自覺應用所學定向和行走技能。
│ ;第三部分 ; 課程內容 ;│
615
二、基本概念
(一)時間與距離
1. 了解年、月、日、時、分、秒等時間概念,知道時間的長短與行走
的關系。
2. 了解千米、米、厘米等長度概念,知道距離的遠近與行走的關系。
(二)方位
1. 了解自己身體與物體之間及物體與物體之間的水平、垂直和復合方
位關系。
2. 了解自身與他人、他人與他人之間的方位關系,例如,面對面站位、
同方向站位、背對背站位等。 
(三)線索和路標
1. 了解聲音、氣味、顏色、明暗等線索。
2. 了解視覺路標、觸覺路標等。
(四)地形與地址
1. 了解水泥路、柏油路、泥土路、石子路、石板路等不同材質路面。
2. 了解平路與坡路、直路與彎路等不同地形。
3. 了解地址及關系,例如,省、市、區(qū)、縣、鎮(zhèn)、街等名稱和關系。
三、基礎訓練
1. 掌握提高本體覺、前庭覺、聽覺、皮膚覺、嗅覺及剩余視覺等感知
覺能力的方法。
2. 能運用感知覺器官選取有用信息,提高正確判斷方向和位置的能力。
3. 掌握正確的坐、立、行姿態(tài)。
4. 能消除冒失行為,提高安全意識。
盲校義務教育定向行走 課程標準(2016年版)
616
四、定向技能
1. 利用線索及路標進行定向和定位。
2. 利用時鐘定向法進行定向和定位。
3. 利用六點盲文定向法定向和定位。
4. 在校園內某一地點對其他指定地點進行指向。
5. 借助觸覺地圖規(guī)劃行走路線。
五、行走技能
(一)導盲隨行
1. 能夠與導盲者建立信息聯(lián)系,并積極配合。
2. 能夠在導盲者的引導下,熟練隨行。
3. 會告知他人正確的導盲方法。
(二)獨立行走
1. 熟練掌握獨立行走技能。
2. 能夠根據(jù)規(guī)劃的行走路線,綜合應用獨立行走技能。
(三)持杖行走
1. 了解盲杖的種類、結構、物理屬性、安全使用規(guī)范等,會選擇適合
自己的盲杖。
2. 掌握正確的持杖、攜杖、置杖方法。
3. 掌握盲杖兩點式、三點式、斜杖技術、短杖技術、觸地辨別、探索
障礙物、持杖進出門、上下樓梯、進出電梯、上下滾梯等方法。
4. 能夠在校內按照設計的路線持杖行走。
5. 嘗試在校園周邊道路持杖行走。
六、綜合應用
1. 能夠在校園內任意地點之間規(guī)劃行走路線,綜合運用持杖技能定
向行走。
│ ;第三部分 ; 課程內容 ;│
617
2. 能夠描述校園周邊的訓練路線、路標和線索,構建心理地圖。
3. 了解學校周邊主要單位、公共場所等具體地址及其位置關系。
4. 了解家庭周邊的環(huán)境狀況,知道上學和回家的路線。
5. 能夠禮貌地請求或拒絕他人的幫助。
第三學段(5~6 年級)
一、參與意識
1. 主動與同伴分享定向行走經驗。
2. 能夠在校外環(huán)境中主動運用定向行走技能。
二、基本概念
1. 了解大街、小巷等街道類型。
2. 了解丁字路、十字路、岔路等街道路式。
3. 了解車行道、人行道、人行橫道、過街天橋、地下通道等路面規(guī)制。
4. 了解信號燈、隔離護欄、安全島等道路設施。
5. 了解無障礙設施(如盲道、路緣坡道、路口語音交通提示、公交車
站盲文提示等)。
6. 了解安全通道和避險設施。
7. 了解交通知識和行為規(guī)范。
8. 了解門牌編碼規(guī)則。
三、基礎訓練
1. 能綜合利用感覺器官捕捉身邊的信息,在陌生環(huán)境中判斷所處位置
及確定行走路線。
2. 知道妨礙定向行走的常見危險因素,具有避險與防范意識,能夠采
用正確的定向行走技能,及時躲避險情。
3. 能夠應對行走中的突發(fā)事件,調控行走時的情緒,在迷路或有危險
時能主動尋求幫助。
盲校義務教育定向行走 課程標準(2016年版)
618
四、定向技能
1. 了解常去的建筑物的基本形狀,能夠利用建筑物入口、樓梯等定向。
2. 能夠利用編碼規(guī)則定向。
3. 能夠借助觸覺地圖,構建行走環(huán)境的心理地圖。
4. 能夠根據(jù)語言描述的路線,構建心理地圖。
5. 能夠在教師的指導下制作簡單觸覺地圖。
五、行走技能
1. 能夠安全地在校外道路持杖行走。
2. 能夠根據(jù)不同的路況選擇適當?shù)某终燃夹g行走。
3. 能夠在不同的道路上安全地行走,例如,人行道、盲道、小區(qū)道路、
過街天橋、地下通道、石子路、石板路、泥土路、田間路、山路等。
4. 掌握持杖過馬路的方法。  
六、綜合應用
1. 通過多種途徑獲取行走路線的基本信息,構建心理地圖,確定行走
方案。
2. 了解導盲犬、電子導盲裝置及其他新型輔具的使用方法,嘗試制作
簡易盲杖。
3. 掌握乘坐常用交通工具(例如,公交車、地鐵、出租車、輪船、火
車、飛機等)的方法,了解家及學校周邊的交通路線。
4. 了解雨、雪、霧、大風天及夜間行走的基本方法和安全要求。
5. 擴大行走范圍,在到達目的地(例如,商場、超市、醫(yī)院、銀行、
郵局、公園、理發(fā)店、學校、體育場館、農田、菜地、碼頭、火車站、機場
等)的行走活動中,積累行走經驗,提高溝通交流能力。
│ ;第四部分 ; 實施建議 ;│
619
第四部分 ; 實施建議
學校應根據(jù)定向行走標準的要求,結合本校實際,制訂定向行走課程的
教學計劃,安排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方法。
小學階段要開足課時,注意課內與課外相結合、集中指導與個別訓練相
結合。各學段要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意識,重視發(fā)展學生定向行走的基本概念,
訓練學生定向行走的技能,使學生能夠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在校內、學校周邊
等地安全、有效、獨立、自然行走;培養(yǎng)基本的社交能力,擴大生活范圍,
提高獨立生活能力。
建議初中、高中階段繼續(xù)開展定向行走訓練。隨著年級升高,學生的學
習、生活領域不斷擴大,對定向行走的需求也不斷增多,在初中、高中階段
可開展個別化訓練,以滿足學生的特殊需求,鞏固和提高他們獨立行走的能
力,為他們更大范圍地參與社會生活奠定基礎。
一、教學建議
定向行走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效果主要體現(xiàn)在學生定向行走自信心的增
強、知識與技能的掌握、社會適應能力的提高等方面。教師要認真研究教學
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保證教學的有效實施,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一)教學目標的建議
1. 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定向行走課程的總目標和領域目標綜合考慮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
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在教授學生定向行走基礎知識、基本技能
盲校義務教育定向行走 課程標準(2016年版)
620
的同時,還要提高學生對定向行走重要性的認識,懂得充分挖掘自身潛能,
克服由于視覺缺陷帶來的障礙,逐步培養(yǎng)對定向行走的興趣。使學生能安
全、有效、獨立、自然地行走,擴大他們的生活范圍,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
定向行走課程領域目標包括參與意識、基本概念、基礎訓練、定向技
能、行走技能、綜合應用六個方面,它們是一個有機整體。教師在教學中既
要突出某一部分的重點,又要把握各部分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采用多種形式和
方法達成課程學習目標。
2. 細化具體教學目標
教師要依據(jù)定向行走課程標準的領域目標結合本校實際制訂學年目標、
學期目標、課時目標,增強目標的可操作性,并能根據(jù)學生的不同水平,制
訂個別化教學計劃,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通過師生共同努力,有計劃、有
步驟地達成課程目標。
(二)教學內容的建議
1. 教學內容的選擇和設計要符合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充分考慮不同
年齡階段、不同視力殘疾程度學生的學習需求,選擇和設計難度適當?shù)慕虒W
內容,提高教學內容的適應性。
2. 教學內容的選擇和設計要考慮當?shù)丨h(huán)境、地形、地貌、交通、氣候
等方面的因素,選擇和設計學生現(xiàn)實生活所需要的教學內容,提高教學內容
的針對性。
(三)教學方法的建議
選擇和運用合理的教學方法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基礎,在注重學生安全的
前提下,根據(jù)學生實際選擇教學方法,使教學過程生動有趣,學生樂學。
1. 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定向行走實踐經驗。在講授定向行走知識、方
法時,可以先啟發(fā)學生介紹自己定向行走的方法和經驗,使原有經驗成為學
生學習新內容的基礎。
2. 合理利用現(xiàn)實環(huán)境進行教學。定向行走教學要多在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尤
其是在室外進行。在備課環(huán)節(jié),教師需要對各種環(huán)境進行實地考察,確保教
學安全有效。
3. 注重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對于無光感的學生,教師必須充
分考慮利用其本體覺、前庭覺、聽覺、皮膚覺、嗅覺等感知周圍環(huán)境,使學
│ ;第四部分 ; 實施建議 ;│
621
生能安全、有效地定向行走;對于有剩余視力的學生,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
剩余視覺分辨環(huán)境的明暗、顏色、物體形狀等,還可考慮使用遠用、近用助
視器,并配合盲杖進行訓練。
4. 重視個體差異,實行分類分層教學。由于學生的基礎、接受能力及
需求不同,在進行集體教學、小組教學的同時,開展個別化訓練。特別要關
注認知水平和實踐能力相對薄弱的學生,給他們更多的指導和幫助。
5. 開展合作性學習。在教學過程中,發(fā)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
給學生提供交流、討論的合作學習機會,使不同類型的學生互相取長補短,
共同進步。
6. 加強直觀教學,幫助學生形成正確概念。教師要充分利用現(xiàn)有的或自制
的教具學具,例如盲杖、觸覺地圖、語音指南針、電子導盲設備、鐘表模型、
盲尺、助視器等,讓學生感知和形成相應的概念,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評價建議
定向行走課程評價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生定向行走能力的提升,改善教
師教學。定向行走課程評價應根據(jù)不同年齡學生的身心特點,按照不同學段的
課程目標,抓住重點,采用恰當?shù)姆绞,突出評價的診斷、激勵和發(fā)展功能。
(一)評價要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定向行走課程評價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程度,激勵學
生學習,改善教師教學,最終促進學生的發(fā)展。教師在確定評價目標時,應
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 了解學生定向行走學習目標的達成度,為制訂下一階段的學習目標
和教學計劃做好準備。
2. 分析學生和教師在定向行走教學過程中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
優(yōu)化教學內容和方法。
3. 挖掘學生學習定向行走的潛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二)評價內容要全面
定向行走課程評價要體現(xiàn)課程內容的全面性,重點關注學生定向行走的
信心培養(yǎng)、概念理解、知識學習和技能運用。注意參與意識、基本概念、基
盲校義務教育定向行走 課程標準(2016年版)
622
礎訓練、定向技能、行走技能、綜合應用六個方面的有機聯(lián)系;注意知識與
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交融、整合,避免只從知識、技能
方面進行評價。
1. 參與意識評價。主要對學生定向行走課的出勤率、課堂表現(xiàn)、對環(huán)
境探索的好奇心和對定向行走課程的興趣,以及應用所學知識和技能進行定
向行走的習慣進行評價。
2. 基本概念評價。主要對校園環(huán)境、方向、方位、形體、時間、空間、
距離、交通常識、無障礙設施等概念的掌握程度進行評價。
3. 基礎訓練評價。主要對學生本體覺、前庭覺、聽覺、皮膚覺、嗅覺
及剩余視覺等感知覺運用能力進行評價;對學生的身體姿態(tài)及步態(tài)進行評
價;對學生克服畏懼心理、消除冒失行為、提升自信心的情況進行評價;對
學生安全意識、合理規(guī)避危險的表現(xiàn)進行評價。
4. 定向技能評價。主要對方向、方位、陽光、內時鐘、外時鐘、六點
盲文、線索、路標、觸覺地圖、心理地圖、建筑物、街道門牌編號規(guī)則等定
向方法的使用情況進行評價;對學生在學校、家庭等熟悉的環(huán)境中,以及超
市、公園、醫(yī)院、銀行、郵局等較陌生的環(huán)境中,確定自身在環(huán)境中位置、
辨別方向、規(guī)劃行走路線的能力進行評價。
5. 行走技能評價。主要對學生掌握導盲隨行、獨立行走、持杖行走等
多種行走技能進行評價;對學生安全、有效地在校外道路行走、過馬路等進
行評價。
6. 綜合應用評價。主要對學生在校園環(huán)境行走、尋找失落物體、應對
各種天氣情況、乘坐交通工具、目的地行走、溝通與交往、規(guī)劃行走線路、
構建心理地圖等進行評價。教師可根據(jù)教學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學習需求,
確定各方面評價內容的權重。
(三)評價要關注個體差異
定向行走課程評價要關注學生個體差異。評價時,可根據(jù)學生的學習能
力和課程內容的特點選擇不同的評價指標,關注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的提
高程度。
(四)評價方式要多樣化
根據(jù)課程目標的要求,學?芍朴嗊m合本校實際的定向行走學習評價標
│ ;第四部分 ; 實施建議 ;│
623
準;運用多樣的評價方法,全面、綜合地評價學生學習情況,既要注意評價
的客觀、公正、準確,保證結果的信度和效度;又要注意評價的簡便、實用
和可操作性。
1. 定量與定性評價相結合。對基本概念、基礎訓練、定向技能和行走
技能等采用定量評價的方法,對參與意識、綜合應用主要采用定性評價方法
(如評語式評價:用代表性的事實描述學生定向行走課程學習參與及進步情
況,并提出建議)。
2. 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在定向行走教學中,教師應注意
觀察與記錄學生的行為表現(xiàn),用口頭評價的方式,及時向學生反饋評價信
息,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使學生感受通過自己的努力在定向行走
方面取得的進步,享受成功所帶來的喜悅,增強自信心, 不斷提高自己的學
習能力。要突出定向行走實踐性的特點,重點考察學生在不同環(huán)境和條件下
實際運用定向行走知識與技能的情況, 以鼓勵、表揚等積極評價為主,采用
激勵性評語,用有代表性的事實,客觀描述學生學習的進步,并提出建議。
參考平時的形成性評價和期末的終結性評價,教師給出綜合成績。
(五)評價主體構成要多元化
實行教師評價、學生自評與互評、其他人員評價相結合的多元化評價。
1. 教師評價。教師在課程評價中起主要作用,評價依據(jù)學生的學習目
標達成程度、行為表現(xiàn)和進步幅度,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綜合評價。
2. 學生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指導學生對學習態(tài)度、相關技能、情意
表現(xiàn)等進行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通過評價,使學生發(fā)現(xiàn)同學的優(yōu)點,促進
互相學習,提高自我評價的能力。教師要理解和尊重學生的自我評價與相互
評價。
3. 其他人員評價。建議班主任、其他任課教師、生活老師及家長等人
員參與評價,并作為必要的參考。
三、教師教學用書編寫建議
(一)編寫教師教學用書應依據(jù)課程標準,全面有序地安排教學內容、
設計教學活動,體現(xiàn)基礎性和階段性,關注各學段之間的銜接。
盲校義務教育定向行走 課程標準(2016年版)
624
(二)教師教學用書應符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密切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
實際,反映定向行走研究的新成果和科技新產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教師教學用書要有開放性和彈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課程內容的基
礎上,給學校和教師留有開發(fā)、選擇空間,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
需要。
(四)教師教學用書應體例規(guī)范,呈現(xiàn)方式靈活多樣。主要動作要領描
述清晰準確,并有圖示。設計的實踐活動形式恰當,便于實施。
四、課程資源開發(fā)與利用建議
教師要根據(jù)定向行走課程的目標和內容,積極開發(fā)、利用多種課程資
源,包括課程顯性資源和課程隱性資源。
(一)課程顯性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
課程顯性資源是可以直接運用于定向行走教學活動的課程資源,包括盲
杖、觸覺地圖、語音指南針、電子導盲設備(如超聲波導盲儀、語音GPS )、
校園環(huán)境、盲道、建筑物、社區(qū)環(huán)境(如商場、超市、醫(yī)院、郵局、銀行、
車站、公園)以及媒體資源(如報刊、電視、互聯(lián)網(wǎng))等。教師要充分開發(fā)
并利用這些資源,為學生學習定向行走課程提供有效的支持。
(二)課程隱性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
課程隱性資源是以潛在的方式對定向行走教學活動施加影響的課程資
源,包括學校支持、家庭支持、社會支持(如交通警察、協(xié)管員、鄰居、志
愿者、社工、居委會人員等的支持)。教師要努力創(chuàng)設各種條件,營造良好
的人文學習環(huán)境,促進學生在實際生活中自覺運用定向行走技能。教師要主
動向其他學科教師溝通學生學習定向行走課程的情況,爭取他們的理解和配
合,在其他課程及學校活動中鞏固學生學習定向行走技能的成果。